大陸外匯局日前公佈了中國大陸1月外匯儲備為29982億美元,跌破3萬億大關,時隔6年重回“2”時代。“保人民幣匯率還是保外匯儲備?”在當前中國大陸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後諸多不確定因素增加的當下,這個問題越發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此前表示,保外儲比保匯率更加重要。但不少經濟學家並不這麼認為,央行參事盛松成稱,目前是穩定人民幣匯率預期的最佳時機,在目前貶值預期尚可控的時候,以比較低的成本穩定匯率,能夠有效減少恐慌情緒,增強公眾信心,避免出現外匯儲備不保、匯率失守的雙輸局面。 外匯專家韓會師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外儲破3萬億突破了市場的心理點位,可能會對市場心理造成一定衝擊,人民幣貶值壓力或將加大,但也取決於央行下一步的態度。 下滑壓力或被低估 實際上,今年1月末外匯儲備僅較去年底下降123億美元,降幅遠低於去年12月的410億美元。但這123億規模,在專家看來,也含有“掩蓋”外匯儲備實際下滑壓力的“水分”,即由結售匯逆差所導致的外儲實際下滑遠超123億。 2月7日外匯局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稱,從1月份的情況看,央行向市場提供外匯資金以調節外匯供需平衡,是造成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由於適逢農曆春節,居民境外旅遊、消費等活動增多,企業償債和結算等財務操作也會增加,帶來相應用匯需求,成為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季節性因素。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市場 上非美元貨幣對美元的匯率總體出現反彈,使得外匯儲備中的非美元貨幣按照計量貨幣美元進行報告時金額上升,則是促使外匯儲備規模增加的主要因素。 韓會師認為,1月由於結售匯逆差所導致的外匯儲備實際下滑壓力大概在300億到400億之間。2017年1月,非美貨幣對美元呈現升值態勢,美元下跌,非美資產升值,實際外匯儲備下滑幅度比較大。 但即便是扣除非美元貨幣升值對1月外匯儲備的影響,300億~400億的由於結售匯逆差所導致的外匯儲備減少,也呈現環比降幅收窄的態勢,去年12月由於結售匯逆差導致的外儲下降超過500億美元,所以1月外匯儲備環比降幅在減小。 “中國大陸的結售匯市場中出口企業是主要結匯來源。12月份結匯之後,出口企業到1月份準備放假,結匯明顯下降。在結匯下降的同時,又正值春節出國旅遊旺季,正是境外消費的高峰期,購匯壓力較大,所以結售匯逆差加大很正常。”韓會師稱。 招商證券首席分析師謝亞軒認為,1月外儲下降的三個季節性因素,包括個人購匯額度恢復後的增加持有外匯資產的需求、春節出境旅遊的購匯需求和企業償還到期外債等季節性因素。 這使得此次公佈的外匯儲備資料展現出了另一面。在元旦後個人購匯面臨完善後的外匯申報管理體系,外儲依然下降。有專家認為,從一個側面說明外匯局仍然堅持了此前的管理方式,對於合乎要求的購匯需求依然給予滿足。 “並非像很多市場猜測的那樣將個人購匯需求限制死,否則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結售匯逆差。”外匯局相關負責人稱,由於適逢農曆春節,居民境外旅遊、消費等活動增多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雖然外匯局多次重申並非加強對個人購匯管制,只是完善個人外匯資訊申報管理系統,市場依據將其解讀為外匯政策對個人收緊的信號,但此次外匯儲備資料似乎讓上述說法站不住腳了。 破3並不足懼 回顧我國近10年的外匯儲備規模,從2007年的1.5萬億美元一路攀升,截至2014年底已接近4萬億,隨後順勢下跌,直至今年1月末跌破3萬億。曾幾何時,接近4萬億的外儲也給中國大陸帶來過煩惱,2000年至2014年上半年,大陸經常帳戶、資本和金融帳戶呈現較長時期的雙順差,外匯儲備快速增長。 金融危機之後,國際資本高強度流入新興經濟體。但2014年之後,國際資本開始從新興經濟體流出。隨著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美聯儲逐步退出QE並啟動加息,新興經濟體資本流動開始轉向。接近外匯局人士對記者表示,跨境資本流入和流出並沒有好壞之分。不能簡單認為流入是好的,流出是不好的,還要具體分析流入、流出的結構和速度。 一國持有多少外匯儲備才算合理水準,在國際和國內,似乎都沒有統一的參考標準。毫無疑問,即便“破3”,中國大陸依然穩居全球國家中外匯儲備第一,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傳統指標使用3∼6個月進口額或100%短期外債等指標衡量,IMF有工作論文建議以綜合指標衡量。謝亞軒認為,如果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外匯儲備充足率的測算,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外匯儲備規模的下限,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是2.67萬億美元,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是1.42萬億美元。我們當前介於固定和浮動匯率之間,如果人民幣匯率浮動程度進一步提升,對外匯儲備的需求會進一步下降。 “大陸外匯儲備是充足的。”外匯局相關負責人曾經不止一次在答記者問中公開表示過。2月7日的答記者問即表示,外匯儲備是一個連續變數,在複雜多變的內外部經濟金融環境下,儲備規模上下波動是正常的,無須特別看重所謂的“整數關口”。無論從絕對規模看還是用其他各種充足性指標進行衡量,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都是充裕的。 當前,大陸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經常項目保持順差、財政狀況較好、金融體系穩健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這些有利因素都將繼續支持人民幣成為穩定的強勢貨幣,也將促進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準上。 而按照傳統的衡量標準,在進口支付方面,外匯儲備需要至少滿足3個月的進口,假定沒有人民幣對外支付,目前是4000億美元左右的外匯需求,其實跨境已經可以用人民幣支付。 王春英認為,在對外債務償還方面,外匯儲備需要覆蓋100%的短期外債,目前本外幣短期外債規模為八九千億美元,比2014年末的1.3萬億美元明顯下降,說明近一段時期外債償還壓力已經得到較大釋放。因此,總的來說,從目前大陸的外匯儲備規模看,國際支付和清償能力依然很強,能夠很好地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對於外匯儲備重回“2”時代,韓會師認為本身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但破3萬億的外儲點位可以刺激市場的心理預期,下一步對人民幣貶值壓力有所加大,央行之後的態度顯得尤為關鍵。 他認為,淡化貶值預期的前提是必須讓市場看到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的大幅度雙向波動,特別是在美元走弱的時候,要讓市場看到人民幣對美元存在較大的走強空間。 簡而言之,美元指數漲的時候,人民幣對美元可以下跌,甚至可以大跌;但美元指數跌的時候,人民幣對美元必須上漲,否則就不會打破2014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震盪貶值的大趨勢。投資者如果在K線圖上看不到人民幣雙向波動的趨勢,就很難主動對貶值預期進行調整。 【中央網路報】
原發文處:http://ppt.cc/ghjfS